|
第一任總體專家組組長是鄭南寧院士
第二任總體專家組組長是魏少軍教授
鄭南寧,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大教授、博士生導師,IEEE Fellow,現(xiàn)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長,國際模式識別協(xié)會(IAPR)理事會成員,中國人工智能產業(yè)發(fā)展聯(lián)盟常務副理事長,中國人工智能教育聯(lián)席會理事長,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核高基”咨詢專家委員會主任等。曾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二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全國優(yōu)秀教師,獲2020年度杰出教學獎,2020年度“全國先進工作者”的榮譽稱號,2020年度陜西省最高科學技術獎。
2021年11月25日,陜西省召開2020年度科技創(chuàng)新大會,表彰榮獲2020年度陜西省科學技術獎項目的科技工作者。其中,侯洵、鄭南寧、范代娣三位科學家榮獲2020年度陜西省最高科學技術獎。
我國第一顆宇航級視覺信息和圖像處理芯片
“從1985年到今天,我們的研究方向始終沒有變,圍繞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系統(tǒng)不斷突破!编嵞蠈幗榻B。
祖籍陜西西安的鄭南寧,1952年出生于江蘇南京,在農村插隊、在工廠做工的種種經歷中,他積極優(yōu)秀的一面早早顯露出來,并且在各種環(huán)境中都堅持學習。1972年,鄭南寧因其優(yōu)異表現(xiàn)被推薦到西安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工業(yè)自動化專業(yè)學習,此后,又于1978年成為我國恢復高考后西安交通大學的第一批碩士研究生,1981年獲得西安交通大學工學碩士學位。碩士畢業(yè)后,他因成績優(yōu)異被公派到國外留學,在素有“亞洲第一私立學府”之稱的世界著名私立綜合研究型大學——日本慶應大學學習。鄭南寧深知正經歷改革開放的國家迫切需要科技人才來推動經濟建設,于1985年取得博士學位,之后結束短暫的博士后研究便回到祖國。
回國后的鄭南寧在西安交通大學自動控制系任教,1986年他與交大的西遷教師宣國榮教授共同組建了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所,開始人工智能方向的創(chuàng)新研究和人工智能方向研究生的培養(yǎng),為我國早期的人工智能發(fā)展積累了人才和科研基礎,也使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能專業(yè)始終位于全國前列。
勤學不殆,攻堅克難。他主持研制出我國第一顆宇航級視覺信息和圖像處理芯片,帶領團隊解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中視覺芯片與系統(tǒng)的“卡脖子”問題,推動了我國計算機視覺核心技術的自主創(chuàng)新,被國際學術同行評價為“引領了國際上第二次視覺注意研究的高潮”。年僅39歲時他就帶領年輕的團隊研制出“高性能機器視覺及車型與牌照自動識別系統(tǒng)”,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他的勤奮努力和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使他獲得多個成果獎項或榮譽,如1991年獲得“做出突出貢獻的留學回國人員”,1992年獲得“國家級中青年突出貢獻專家”,1993年獲得“全國優(yōu)秀教師”,1995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首批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1996年獲得“中國青年科學家獎”,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是同批當選的最年輕的院士。
“嫦娥五號”月壤表面采樣機械臂視覺系統(tǒng)
在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由鄭南寧主持的“視覺場景理解的模式表征與計算理論及方法”項目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20年12月2日,“嫦娥五號”順利完成月表采樣和封裝。2020年12月19日, “嫦娥”五號攜帶約2千克月壤樣本返回地球。
在這一系統(tǒng)復雜的創(chuàng)新工程壯舉中,就有鄭南寧帶領團隊設計完成的“嫦娥五號”月壤表面采樣機械臂視覺系統(tǒng),解決了航天視覺系統(tǒng)核心部件和系統(tǒng)架構的關鍵技術難題。
據(jù)了解,鄭南寧先后擔任國家“863計劃”信息領域首席科學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核高基”第一任總體組組長,主持或參與制定國家“863”信息領域發(fā)展規(guī)劃、重大專項的戰(zhàn)略規(guī)劃與課題指南,也為我國信息領域前沿技術、關鍵技術突破和產業(yè)發(fā)展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制定作出了貢獻。
連續(xù)4年蟬聯(lián)“中國智能車未來挑戰(zhàn)賽”冠軍的“先鋒號”無人駕駛車
“先鋒號”無人駕駛車是西安交通大學的校園明星。它連續(xù)4年蟬聯(lián)“中國智能車未來挑戰(zhàn)賽”冠軍,驗證了鄭南寧團隊在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定位與導航等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先鋒號”的成長用了近20年時間。2000年,鄭南寧團隊開始部署無人駕駛領域的研究。2004年,團隊研發(fā)的“思源1號”無人駕駛車開始在校園里緩慢地行駛。隨后,團隊開始思考如何讓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在真實的物理世界得到驗證,并能獲得不同交通場景的數(shù)據(jù)。他們制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新絲綢之路挑戰(zhàn)”計劃——要讓無人駕駛車從西安行駛到甘肅的敦煌。但是,車輛出了校門之后,面對馬路上川流不息與隨意出沒的行人,幾乎寸步難行,不斷需要人工干預。
“實現(xiàn)完全自主的無人駕駛是一個令人興奮卻又望而生畏的挑戰(zhàn)。”鄭南寧深有感慨說。
如何在復雜的交通場景中,實現(xiàn)真正的無人駕駛?他帶領團隊重新出發(fā),開始一點點扎扎實實地攻關。今天的“先鋒號”集成了多項先進技術,可以很好地應對多種復雜路況,是“智能制造”的優(yōu)秀代表。當社會各界都在歡呼“無人駕駛時代要來了”時,鄭南寧卻認為應該保持冷靜,因為無人駕駛并沒有那么快進入大眾的生活。
“從對錯誤的容忍度來說,人工智能系統(tǒng)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犯了錯誤可以重來,另一類是不能犯錯誤。無人駕駛是不能犯錯誤的人工智能系統(tǒng)。”鄭南寧多次在各種報告學術會上強調。鄭南寧認為,“這些難題都是無人駕駛領域值得研究的方向。同時,無人駕駛技術要得到大規(guī)模普及,需要在計算能力大幅提升的同時,在低成本、高性能的傳感技術方面也要有進一步突破。”
一個倡導人文關懷的大學校長
在取得研究成果的同時,鄭南寧培養(yǎng)了一批學術界和產業(yè)界的領軍人才,如曠視科技首席科學家孫劍博士、紫光展銳CEO楚慶、華為常務董事汪濤及三巡蒼穹的英雄航天員景海鵬等。
圍繞人工智能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鄭南寧團隊不斷探索實踐。2018年,西安交通大學成立人工智能學院,設立了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養(yǎng)試驗班,探索培養(yǎng)人工智能方向本科生。2018年11月,人工智能學院成立。2019年3月,人工智能學院獲教育部首批“人工智能”本科新專業(yè)建設資格。
2019年9月21日至22日,在西安舉行的第二屆中國認知計算機與混合智能學術大會期間,鄭南寧發(fā)布新書《人工智能本科專業(yè)知識體系與課程設置》。
“中國不僅需要培養(yǎng)出更多的人工智能領域人才,更要培養(yǎng)出高層次乃至世界頂尖的人工智能人才!编嵞蠈幷J為,“在當前第四次技術革命的背景下,我們要做出中國人的貢獻,就是要把教育抓好。”
1995年,鄭南寧擔任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2003年至2014年擔任校長職務。鄭南寧是西安交通大學校史上自改革開放以來任期最長的一位校長,期間西安交通大學走過了大學合并、擴招等改革變化的風云歲月。
“大學是為學生而存在。大學也正因為有了你們,才充滿著活力和朝氣。” 鄭南寧寄語2011屆畢業(yè)生時說。
“用積極的態(tài)度、寬闊的視野去重新認識人才培養(yǎng)。”鄭南寧多次提到, “現(xiàn)在的大學生就是未來20年社會的中流砥柱。現(xiàn)在大學生的思想成長得如何,決定了20年后我們社會的價值取向!
|
悅西安相關推薦: 上一篇:新中心還是華潤操刀啊!下一篇:劉國中趙一德會見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
領導會見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
|